天朝惊魂:1911年前后的东北鼠疫大流行
1910年11月初的一天,东三省的天气很冷,很冷。在哈尔滨马场甸子的一家客栈内,一名来自山东的王姓猎人出现了头昏、咯血的症状,不久即蜷缩着死去。客栈老板后来跟官府报告,他听说这人生病前打死了一只生病的旱獭,就地剥皮吃了,后来就生了病。
这是现有史料中关于1910-1911东北鼠疫大流行最早的病例记录。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王姓猎人的死不是结束,而是一场巨大灾难的开始。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哈尔滨马场甸子地区因鼠疫死亡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185人(整个疫情期间,仅马场甸子地区的死亡人数就高达5693人)。更为可怕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疫情迅速在东三省蔓延。
1910年12月初,长春、奉天(沈阳)、大连等多地相继出现感染者。短短两个月时间,整个东三省的白山黑水尽皆被鼠疫病毒攻占:“东三省府厅州县地方蔓延所及者六十六处……计奉天二十八处,吉林二十三处,黑龙江十五处”。当时的《盛京日报》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其流行蔓延之速,于文明世界为五百年中所未见。”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疫情迅速波及到了邻近东三省的山东、直隶等省区,大有“挥师入关,直取中原”之势。
1910年的这个冬天,整个东三省都因为这场鼠疫而瑟瑟发抖,许多人逃往了内地,留下来的也人心惶惶。因为死得人太多,在许多地方,棺材铺里已经没有棺材可卖,很多人只能草草落葬。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一时也慌了手脚,就连深居大内的隆裕太后也下了宫禁,“朝廷上下,朝夕戒备,如临大敌”。1911年1月21日的《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国拍卖行商人Henry Shearman在上海租界创办,是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对此曾有生动的报道:“中国北方感受到极大的惊恐,政治和商业几乎被完全忽略了”,不仅是中国人,就连洋人也提心吊胆,“旅华洋人闻之恐慌,各国人士皆畏与华人往来。北京东交民巷外交团区内,以限制华人入内。” 甚至,这场疫情使原定来华访问的外国政要望而却步:“德国皇太子,本定来华访皇室,以闹疫中止。”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感染鼠疫者几乎无一康复,“生死的状况无以伦比的惨烈”。鼠疫病毒可通过人体的唾液、飞沫传播,引起肺鼠疫,且被感染的人一开始看起来毫无异状,前一秒可能还在大街上游逛,后一秒便可能发病,短短几个小时(可能还没抬到医院)就可能死亡。当时媒体曾报道,沈阳一人染病后回村,导致全村150余口人尽皆染病身死。常识的匮乏,条件的简陋,加之传统中医中药在凶猛的疫情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所有这些都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和恐慌的蔓延。
东三省鼠疫爆发后,当时在中国东北各自盘踞一方的日俄两国借机连番发难,不断指责清政府在应对疫情上的无能。
俄国人不但对中国人进出哈尔滨进行严格限制,甚至还威胁如果疫情继续发展,俄国方面“将用军队保卫哈尔滨”。俄国时任外交大臣甚至公开鼓吹,制止鼠疫的“唯一办法是俄国在中国北部的 中心区域驻扎军队。”
日本人也不遑多让。他们借口保护侨民,在沈阳设立防疫总局,在长春、铁岭、辽阳、安东、大连等地设立防疫分局,表现出了“过分的热情”,就连美国公使都认为日本人太过高调,在“招摇过市”。日本人办的媒体也乘机鼓吹:“中国忽视消灭流行病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应该被解除他对满洲的责任。”日本人对于东三省的狼子野心,已经丝毫不加掩饰。
在内外交迫的重重压力下,清政府终于动了起来。摄政王、军机处多次下令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等切实办理防疫事宜。1910年12月初,清政府命令民政部和邮传部联合办公,商议防疫办法。1910年12月25日,清政府在内廷召开特别防疫会议,由守卫大臣、内务府、民政部、邮传部、法部、陆军部、大理院等各大臣共同参加研究防疫对策,各级防疫机构也开始紧急设立。
在疫情面前,中西医也摒弃成见,联合起来各尽所能。“中医用针炙,服牛黄、犀角凉血败毒等药,西医用泻盐加非精班松咽松打、鸦片酒、安的排林、金鸡纳霜、白兰地酒、毛地黄酒、马前委精酒、信石水等药。”在沈阳的传教士、医生杰克逊奋不顾身地投入抗击鼠疫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职。
1911年4月,清朝政府终于扳回了一城,清廷任命的全权总医官伍连德主动邀请各国医学专家在沈阳召开了一次疫情防治与应对的万国会议。据报载,先后有10个国家、33名代表应邀前来,其中绝大多数是俄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如意大利的加莱奥蒂教授、俄国的札巴罗蒂尼教授和日本的北里柴三郎教授等人。
这段时间,张贴于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布告对于疫情的控制和预防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布告用生活化的日常用语解释了鼠疫的危险,鼠疫的传播,以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此外,一种称为“鼠疫公告”的小型报纸也每天发布官方消息,讲述鼠疫传播的案例,起到了很好的知识普及作用。
自从马场甸子出现第一个病人起,东三省的鼠疫疫情终于在肆虐半年后彻底结束。但东北地区幸存下来的老人们,在很多年之后,提起1911年前后的鼠疫大流行,仍然觉得心有余悸。
附: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鼠疫是可防、可控、可治的。鼠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肺鼠疫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
一、传染源
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一是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二是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三是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疫情控制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
(一)避免在鼠疫疫源地,接触鼠及旱獭、特别是病死旱獭有感染鼠疫的危险。
(二)坚持“三不”制度
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
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
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坚持“三报”制度
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
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
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四)疫源地居民安置地、救援人员驻扎地选择要远离旱獭栖息地,做好防鼠防蚤。需要在鼠疫活动地区内宿营时,最好能在宿营地周围喷洒一些杀虫药剂,杀灭可能侵袭人类的吸血昆虫。
(五)不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藏系绵羊;这些动物体表的蚤类不活跃,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它们,就会减少和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不要接触牧羊犬叼食的病死旱獭。
(六)疫源地内,或在10日内进入或到过疫源地的人员,突然发生高热,发生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或咳嗽、痰中带血,且病程进展迅速,应考虑感染鼠疫的可能性,及时就诊,立即向防疫机构报告,并采取措施,避免病人与更多的人接触。
(七)在尚未发现鼠疫疫情情况下,一般群众和救援人员不需要采取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特异性预防措施,也不需要穿着特殊防护装备。
五、防疫应急
(一)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三)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四)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五)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六)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七)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扫码关注 社科文摘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更多好文——